首页
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资讯 > 正文

集聚创新要素 企业争创一流(创新驱动 开辟新领域④)-环球即时

2023-04-03 09:42:32 人民日报

苏州工业园区持之以恒培育生物医药产业

集聚创新要素 企业争创一流(创新驱动 开辟新领域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苏州工业园区内的生物医药企业在前沿科技领域奋力攻关。图为信达生物国清院的科研人员在实验室进行新药研发。

杨 岛摄

星湖街218号,是苏州工业园区的地标性建筑——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前来考察的国内同行络绎不绝,展厅内的一个个数字,令参观者赞叹不已——

累计获批上市新药30多个,13款创新药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累计获得1类新药临床批件562张,66个项目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

集聚生物医药企业2300多家,其中上市企业24家,年产值超过1300亿元……

据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2022年11月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在全国211个生物医药产业园中稳居第一方阵,综合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技术竞争力、人才竞争力指标均名列前茅。

真心实意重才爱才,帮助人才“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位于苏州市东平街168号的信达生物,成立11年来已有8款新药获批上市,其中5款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是中国抗体药上市最多的企业;所捐赠的药品价值累计数亿元,超过15万名肿瘤患者免费用药近两年……

“当年的种子开花结果了。”说起信达生物,苏州工业园区科创委副主任李霁雯至今记得,2011年7月的一个下午,信达生物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俞德超博士背着双肩包,从上海赶来参加苏州市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的答辩会。“他当时只有一个人,团队、资金、设备、商业计划书全都没有,有的就是一个开发新药的概念。”李霁雯说。

“我当时是二次创业,更看重地方政府是不是真心实意地支持人才创新创业。”俞德超回忆,“之前考察过3个城市,感觉苏州更让人放心。”

为了留下人才,李霁雯和团队帮俞德超填写申报书,全力服务项目落户。

俞德超只是众多“种子”中的一颗。

“我们当时的定位就是引进、培育创新型的生物医药企业,路径就是科技招商。”杨建中时任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书记、副主任,据他介绍,苏州工业园区2006年布局生物医药产业,第二年就启动了“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科技招商的核心就是人才,只要你是有潜力的好种子,我们就引进来慢慢培育。”杨建中说。

除了落实当地的人才政策,苏州工业园区还对引进来的科技领军人才一对一辅导,鼓励他们参评全省、全国的人才项目。

“苏州工业园区的服务非常到位。”2010年落户苏州从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器研发的飞依诺联合创始人田园告诉记者,“我是搞技术出身,对其他事情一窍不通,如果不是政府部门及时出手,不知道要走多少弯路。”

她讲了这样一件事:2012年公司研发出第一批产品样机,需要到医院做临床试验,但她并没有和医院联系的渠道。

“过不了临床试验这一关,产品研发就没办法往下走。”田园回忆说,“就在我发愁的时候,苏州工业园区组织了一个十几家初创企业参加的对接会,苏州所有三甲医院的负责人都来了。通过对接,临床试验的事情很快落实了。类似这样雪中送炭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没想到的政府都替我们想到了。”

“对于引进的人才,苏州工业园区无微不至地搞服务、做对接。”据李霁雯介绍,目前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领域拥有103位国家级人才、143位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43位姑苏领军人才、499位园区领军人才。

汇聚创新要素,打造功能齐全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

设备先进的人工智能药物筛选平台、药物化学平台、药效研究平台、代谢研究平台……在中科苏州药物研究院(以下简称苏研院),记者领略了生物医药研发公共技术平台的魅力。

“我们是苏州工业园区与上海药物所联合建设的公共技术载体。”苏研院院长乔刚介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初步打造了药物设计、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原料药生产、制剂中试等平台体系,“除了为当地生物医药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我们还孵化企业70多家,一个1类新药已获批上市,10多个品种进入临床试验。”

苏州工业园区引进苏研院,并不是为了装点门面。

“2005年我们就发起成立了专业化的产业服务机构——苏州工业园区生物医药发展有限公司,在引进项目同时,想方设法集聚创新要素,全力打造覆盖全产业链条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系统。”公司副总裁余翔如数家珍——

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所等大院大所,为当地企业提供人才、技术支撑;

打造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大会、苏州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博览会等品牌展会,推动资源要素高效对接;

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积极组建苏州市生物医药临床研究战略联盟,主动对接上海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资源;

引进世界顶级投资基金,累计为苏州工业园区内的生物医药企业融资超1000亿元……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建成功能齐全的产业生态系统,人才、资本、技术、平台一应俱全,生物医药企业需要的东西这儿都能找得到。”李霁雯说。

一张蓝图绘到底,咬定生物医药产业不动摇

创办于2009年的亚盛医药,可谓厚积薄发,除了耗时13年、于2021年获批上市的中国首个治疗携T315I突变慢粒白血病的原创1类新药耐立克,还有9个原创1类新药在开展临床试验。

2016年,亚盛医药把研发、生产大本营搬到了苏州。“我最看重的,是苏州工业园区长期坚持的一个原则:一张蓝图绘到底。”亚盛医药董事长兼总裁杨大俊说,从2006年至今,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目标没有变过,“生物医药是创新驱动的硬科技,必须脚踏实地、长期坚持。如果追求短平快,生物医药产业不可能做起来。”

一张蓝图绘到底绝非易事。一个新药从产品设计到获批上市,平均耗时十年;一个初创型研发企业收回前期成本、实现盈利,花的时间就更长。

“与企业贡献的利税相比,政府投入的其实也不少。前期启动资金、房租补贴、人才补贴……投了十多年听不见声响,压力可以想见。”余翔告诉记者,苏州工业园区始终咬定生物医药产业不动摇。

2009年,苏州工业园区出台产业发展规划,把生物医药产业确立为重点培育的三大新兴产业之一;2011年,苏州出台《关于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工作意见》,着力提升产业创新能力;2020年4月发布的《全力打造苏州市生物医药及健康产业地标实施方案(2020—2030)》提出:举全市之力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地标,把园区建成国际知名、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药谷”。

2020年把公司总部和研发、生产中心落户苏州工业园区的典晶生物,专注于眼科疾病治疗和重组人胶原蛋白产品开发,应用重组Ⅲ型人胶原蛋白研制的生物合成角膜正在进行临床试验。记者采访时看到,会议室墙上挂的大照片,是白雪皑皑、巍然屹立的珠峰。

“科技‘珠峰’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典晶生物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金忠说,“我们将开发更多‘全球首创’,造福国内外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