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速讯:深化对欲创之“业”的理解 提升教育精准度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深化对欲创之“业”的理解 提升教育精准度自从创新创业教育在各大高校推广以来,不少高校积极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成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出台各种支持性政策,对提升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新能力起到了明显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的多项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也显示,知识能力储备不足依然是大学生在创业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高校在创业教育和创业支持上依旧存在一定程度的有效供给不足。如何增加有效供给,提升创业教育的精准度,帮助大学生迈出迈稳创业第一步,是当前大学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更好实现这一任务,就需要高校进一步突出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创新”二字,紧紧围绕“创业”“创业者”“创业环境”这三大主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一是“创业”教育,就是要加强大学生对欲创之“业”的理解。创业固然与愿望、兴趣、机会密切相关,但一项事业落地,往往会落在具体专业或行业之中,如果对该专业或行业缺乏深入的学习和了解,就难以真正抓住创业机遇。现代社会是知识型社会,创业者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往往来自对某个知识领域的精深理解和前沿把握,大学生资金少、经验少,如果不能发挥所学专业特长,在创业中就很难形成核心竞争力。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提升,要将创业教育融入长期系统的专业教育当中,通过夯实专业教育来培养创业者的创新能力,为创业者长期赋能。当前一些高校的创业教育,还流于对创业素养、商业计划等形式化的创业指导,大多由商学院或管理学院开展,还未能将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要实现有机融合,就需要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对原有的专业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制度创新,真正将学科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问题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将知识学习与问题研究结合起来,将课程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建立起符合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比如结合学生兴趣进行跨学科的第二学位或交叉学科教育、建立在专业基础上的创业夏令营或短期课程、更有效的创业导师制度、更加灵活的专业转换和弹性学制等,通过人才培养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提供更高质量的专业教育,为创业做好知识准备。其中,尤其要强化“互联网+”“大挑”“小挑”“大创”“小创”等各种创新创业大赛的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作用,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通过备赛、比赛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最近,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相继落幕,参赛项目的科技含金量十分亮眼,其中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竞赛的冠军团队“光影流转”展示的亿像素红外智能计算成像项目正在落地创收。这种建立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显然更易成功,也更能行稳致远。曾在抗疫中利用技术创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吴冲也曾两次获得湖北省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铜奖,他已充分利用自己所学专业投身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和智慧城市领域创业,并获得骄人业绩。
二是“创业者”教育,就是要加强大学生对创业主体的认识。创业者教育不仅是创业主体素质教育,也是自我认识教育。创业是一项艰巨的事业,不仅需要创业者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也需要有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创新意志和创新品格。高校的创业教育要更多地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立德树人为本,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定的意志品格和投身于某项事业的志趣。而这种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总是源于对人类社会各种现实问题的关切。调查研究是培养学生社会关切的方法,也是寻找问题和答案的科学方法,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加强学生对国情的了解,引导其不断关注和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在回答问题中形成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品格。比如中国人民大学长期开展的“千人百村”、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小院”等大学生调查研究活动就既是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瞄准需求的创业教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实践教育对创业者创业情感、创业认知、创业精神的塑造是更加具体而深刻的。
同时,创业主体教育是自我认识教育。创业总是有着较大的风险和压力,因此学校在创业教育中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认识教育,帮助学生特别是有创业意向的学生对自己的抗压能力有正确的评估。另外,创业往往与家庭支持密切相关,创业者也应该对自己的家庭和风险承受能力有一定评估。所以,尽管就业是创业的必然内容,但高校进行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业,不能以增加就业率为目标,而应以更高质量的就业为目标,本着对“人”的关怀,引导学生做理性选择、做最适合自己的选择。
三是“创业环境”教育,也就是要加强大学生对创业环境的把握。近些年来,知识经济不断深入,科技进步一日千里,人工智能、互联网、生物技术等的快速发展打开了新时代的壮丽图卷,中国已步入了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同时,整个世界也正在迈入风险社会,风险来自各个方面,不仅包括地缘政治、经济危机等风险形式,也包括重大疫情、环境破坏、自然灾害等风险形式。人类所面临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创业者如果囿于一隅,不能认识到人类社会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不能对复杂的创业环境有所把握,就会给创业带来各种本可以规避的风险。大学应该将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宏观视野的培养,加强大学生对外部环境的理解和对整体知识的把握,培养学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会学生用普遍联系、全面系统、发展变化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事物、研究事物,从而发展大学生的整体性思维、底层逻辑思维和反思能力,做能够立于时代潮头的创业者。
总之,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创新创业教育不再是高等教育中孤立的一环,而是要更密切地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等融合起来,贯穿于高校育人的全过程,真正体现现代高等教育的创新品质。
(作者:胡娟,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学院教授)